重庆轨道交通-九游会国际

您的位置:

全国劳动模范张杰——轨道交通道岔领域的“活字典”

时间:2020-11-28

11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重庆共有67人获表彰。作为交通行业的杰出代表,张杰名列其中。

  张杰被称为轨道交通道岔领域的“活字典”,是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他已经扎根轨道交通基层维修一线16年,通过持续创新研发,有效地推动了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走向世界。

  攻克单轨技术难题  推动单轨道岔专业从无到有

  2005年,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试运营。由此,开启了重庆轨道交通时代。

  可以说,当时轨道交通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都引进自国外,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也都遵循着国外的标准和规范。

  要打破国外技术的壁垒,推动跨座式单轨和单轨交通产业发展,重庆必须掌握轨道核心技术!

  但是突破口在哪里?

  重庆轨道集团决定从单轨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的单轨道岔技术入手,展开技术攻关,让单轨道岔中国造、重庆造!

  拥有机械设备维修丰富经验的张杰,进入了研发核心团队。在道岔专家的带领下,张杰和同事们把“家”搬到工作室:翻阅技术资料,现场实战测量、比对、绘图,一起研讨技术问题……

  正是凭着这份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张杰和同事们掌握了单轨道岔核心技术,实现单轨道岔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编制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单轨道岔的维护手册,使重庆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跨座式单轨标准的城市。

  推动单轨产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创新不止。

  未来,轨道列车运行过程中,道岔运行过程及状态、故障时间、点位等信息,无需维修人员在现场盯看,系统将自动上传到人机界面上。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运行的相关信息。

  这是张杰经过上千次试验,成功研发出的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

  “以往,这些参数指标暗藏的隐患,工作人员肉眼根本发现不了。”张杰解释说,此次研发的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成功破解了多年来困扰轨道交通列运行难题。有了该装置,就可有效减少列车停运时间,就可以最大限度节省乘客的等待时间。

  据透露,下一步,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将在重庆轨道交通所有的道岔上投入使用,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故障处置时间和应急抢险效率。

  这只是张杰创新研发的一个案例。

  创新永无止境。在张杰团队的持续攻关中,重庆轨道集团不仅攻克了道岔技术,还形成了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及人才培训等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国产化。同时,也推动重庆单轨技术走向世界,已经在韩国等地成功运用。

  培养操作岗位技能人才  达上千人次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为推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创新,张杰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投入到培养徒弟的工作上来。

  工作中,他会毫无保留地将工作日志借给同事们看,还经常组织召开班组攻关讨论会,开展道岔理论知识的理论培训。

  2012年,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在张杰带领下,该工作室每年实施3-5个项目,包括研发、技改以及设备出现临时突发情况的调试和改造。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20余项,拥有国家新型实用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市级荣誉10余项。

  正是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快速提升了团队人员的技术水平。目前,经他培养的操作岗位技能人才已经达上千人次。

  “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立足本职工作,不断精益求精,把专业工作做精、做到极致,同时让更多的人超越自己,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人才。”张杰如此表示。

  30多本笔记本记录着  “独家秘籍”和“绝活儿”

  张杰从一位普通的设备维修工,能成长为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领军人物,这与他工作中探索出的“独家秘籍”和“绝活儿”分不开。

  工作中的张杰,随身总是带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记录下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设备的新发现、新总结。

  张杰把这些“独家秘籍”和“绝活儿”一一记下,再通过空闲时间进行认真钻研和解决。

  这些年下来,张杰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30多本笔记,记录的各种资料数据超过20万字。

  用他的话说,道岔的上千个标准数都已经他刻在大脑里了。如今,每每遇到这方面问题,张杰都能迅速解决。他也被同事们戏称为道岔“活字典”。

 

 

来源:重庆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