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笔,绘制出重庆的模样,让设计更贴近现场;一只表,测量千头万绪的线缆,点出不为人知的故障;一双脚,丈量一个又一个变电所,带领着一线职工在供电行业里奋勇前行。他用15年的光阴在电气行业里深耕深种,他用坚守诠释扎根基层,用创新注解工匠精神。
他叫贺代勇,38岁,一名供电专业的高级工程师,现任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一公司供电维保部环线变电车间主任、供电维保部党总支委员、环线变电车间党支部书记。自参加工作以来,贺代勇一直从事高压、超高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营、技改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现场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在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历程中,他先后参与轨道交通1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环线工程的前期筹备、设计联络、出厂验收和运营接管等大型重要节点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变电检修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管理93名员工,管辖环线51公里、42个变电所的车间负责人。
攻坚克难,改造出适应重庆酷暑天气的电气设备
再生制动电阻及逆变装置系统是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新能源开发应用领域的先驱,而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该系统设备的试点城市线路,酷暑天气加之崎岖地势,造成该系统中的设备因散热问题屡出故障。贺代勇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发扬“白夜连轴转”精神,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开展运营设备改造,指导一线员工掌握再生制动系统运行关键技术,使该设备故障率大幅降低,效果良好。其后,贺代勇相继改造解决了环线变电所400v多功能电度表计量不精确、400v备用电源不能自动投入等问题。截至目前,贺代勇先后负责或参与现场电气设备技改10余项,成为了供电专业的技术佼佼者。
创新攻坚,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推动“传帮带”
2020年,贺代勇主动“请缨”,创建“环线变电技术攻关小组”。该小组依托现代城市地铁变配电技术,由多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作为成员,以承担地铁变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任务,通过自主搭建平台对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通讯装置、后台系统进行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整组试验、故障录波调取、程序上传下载、网络系统进行模拟,摸索装置功能,模拟不同类型设备的逻辑配合,从而提高员工对供电设备运行工况的认识。贺代勇说:“我们的团队人才济济,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傅,有科班出生的高材生,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把大家汇聚到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对变电设备运行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规范、立项,利用成果转化为公司创造价值。”截至目前,环线变电技术攻关小组自主开展技术小发明活动10余项,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及配合生产进行紧急缺陷处理实操等100余次,组织多场次技术技能培训受众达上千人次。
对于技术攻关小组的未来,贺代勇和成员们说:“我们将一如既往敢闯敢试,重庆轨道集团有张杰、黄德勇、陈晔创新劳模工作室在前方引领着我们,攻关、传艺、研发、交流将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
深钻细研,终成技术专家
不为人知的孤寂藏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台灯下,专业的晦涩不得不在一本本专业书里去品尝。对于贺代勇,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游刃有余的现场处理能力来自在专业上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一直以来,贺代勇在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现场为基础,以长远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电气改造,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新技术落地生根,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截至目前,他已牵头编制《重庆轨道交通变电安全规程》《重庆轨道交通变电设备维修规程》等行业规程4本,发表专业论文4篇,参加编写《跨座式单轨交通供电系统》专业教材,多次荣获重庆轨道集团“先进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如今,贺代勇兼任重庆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致力于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生产设备设施大修及专项修等项目,为重庆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文:运营一公司供电维保部 何然
责编:刘畅
编辑:易姿颖
终审:胡潆兮